《在山的那边》导学案,,一、导入新课,,同学们,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一首充满哲理的诗歌——《在山的那边》。这首诗由王家新创作,以其深邃的意境和感人肺腑的叙述赢得了广泛赞誉。,,二、作者简介,,王家新,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,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著称。他的诗歌作品常常探讨人生、自然等深刻主题,深受读者喜爱。,,三、文本解读,,1. 朗读诗歌,感受其节奏和韵味。,2. 探讨诗歌中的意象,如“山”、“海”等,理解其象征意义。,3. 分析诗歌的结构,理解其如何通过反复和层进的方式表达主题。,,四、问题探讨,,1. 诗歌中的“山”和“海”分别代表了什么?,2. 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?,3. 你如何理解“在山的那边,是海”这句话?,,五、课堂小结,,通过本节课的学习,我们深入理解了《在山的那边》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。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,思考人生的真谛。
本文目录导读:
学习目标:
1、理解诗歌内容,把握诗歌主旨。
2、赏析诗歌语言,体会诗歌意境。
3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。
学习重点:
1、理解“山”的象征意义。
2、赏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。
3、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追求精神。
学习难点:
1、如何引导学生理解“山”的象征意义,并将其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相联系。
2、如何帮助学生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,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。
教学方法:
1、朗读法:通过反复朗读诗歌,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。
2、小组讨论法:通过小组讨论,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,并发表自己的见解。
3、引导法: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问,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,帮助他们掌握赏析诗歌的方法。
学习过程:
导入新课(5分钟)
1、教师播放一首具有山川气息的音乐,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色。
2、教师提问:“你们是否曾经想过,山的那边是什么?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,为后续学习做铺垫。
朗读诗歌(10分钟)
1、教师首先示范朗读诗歌,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味。
2、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诗歌,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意境。
3、学生自由朗读诗歌,要求声音洪亮,有感情地朗读。
4、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,并给予指导。
小组讨论(15分钟)
1、教师提出讨论话题:“你们认为‘山’在诗歌中象征着什么?”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。
2、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,教师巡回指导,引导学生深入思考。
3、小组代表发言,分享小组讨论成果,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。
4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你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‘山’?你是如何面对的?”帮助学生将诗歌与生活相联系,加深对诗歌的理解。
赏析诗歌(15分钟)
1、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,感受其表达效果。“山”被比喻为“困难”、“挫折”,而“海”则被比喻为“梦想”、“希望”,这些比喻表达了什么?它们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?引导学生体会其表达技巧和情感色彩。
2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?”学生回答后,教师总结: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和对困难的蔑视,表现了诗人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。”并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情感在诗中的体现。“山”被拟人化为“我”,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;而“海”被拟人化为“你”,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对现实的坚定信念,这些拟人化的表达在诗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?它们如何帮助读者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?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其情感色彩和表达技巧。
3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这首诗的意境是如何构建的?”学生回答后,教师总结: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,构建了一个充满想象和梦幻的意境。”并引导学生感受这种意境在诗中的体现。“山”被描绘为“重重叠叠的山峰”,而“海”则被描绘为“浩浩荡荡的大海”,这些生动的描绘如何帮助读者进入诗的意境?它们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?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其表达技巧和情感色彩。
4、教师引导学生思考:“你认为这首诗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?”学生回答后,教师总结并指出改进意见。“山的象征意义可以进一步深化”、“海的描绘可以更加生动”等,这些建议如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?它们如何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理想和追求?引导学生在欣赏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,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,也让学生明白,每一首诗都有其不足之处,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,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欣赏,就能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所在。